“蒋乐,蒋兴,你们对判决书有何意见,是否服判?”
“服判,法院判多少都是应该的,我们不会上诉。”
近日,青山湖区法院公开宣判一起赡养费纠纷案件,承办法官向前来领取判决书的被告蒋乐、蒋兴两兄弟询问宣判意见。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让承办法官感到些许惊讶,两兄弟现在的诚恳态度和庭审过程中异常抵触的表现判若两人,欣慰的是,法院的判决书好像消除了两兄弟和母亲的隔阂,是他们终于理解了老母亲的良苦用心吗?
老母亲福利院托人起诉,向两儿子“讨要”被看望权
“原告有二子一女,为何会住进福利院?”承办法官觉得这起赡养费案件不寻常,带着疑问来到了原告张淑发居住生活已有半年之久的福利院。原来,老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病症,需要长期吃药打针和专人护理。“我去年住了三次院,最后一次出院就成了这个样子。”老人指着自己的腿,表示双腿已经不能正常行走,“女儿做生意忙,照顾不到我,两个儿子不管,我只有到这里来,我就想他们能经常来看看我,费用负担一点,我也不给他们添麻烦。”承办法官大概明白了老人的顾虑,而福利院的护工杨秀似乎有更多话要说:“你们法院来了就好办了,这个老人家蛮可怜的,想儿子,半年了我都没见过她两个儿子来一回,起诉状都是我们的法律顾问帮忙写的,不过她女儿会经常来送点东西,还带她去医院看病。”
两兄弟的反应出乎意料,开庭时针锋相对难显亲情
“老人家的要求主要是三点:一是希望你们分别补齐过去两年的赡养费4000元;二是每月分别看望她两次;三是希望你们今后各自每月支付赡养费600元……”,没等审理法官将张淑发老人的诉讼请求说完,电话那头的被告蒋乐扔下一句“我不是没给过钱”就挂掉了电话。另一被告蒋兴的反应更出人意料,“我母亲住福利院有没有问过我们的意见?没有!我们乡下的福利院只要400元一个月,她现在住的1800元一个月,我哪里负担得起?”尽管两人的态度显得有些傲慢无礼,审理法官还是想方设法将两人一同约到了法院,并邀请两人一同去看望张淑发老人,然而,两人虽然到了法院,却均以手上有事忙不开为由匆匆离开了。开庭当天,两人几经催促,终于到达庭审现场。张淑发老人与两个儿子半年来的第一次见面,竟然是这样戏剧性的场面,老人家老泪纵横。也许是被轮椅上的母亲触动,两兄弟开口喊了妈妈,但却在接下来的庭审过程中大倒苦水,不停抱怨,甚至与陪同母亲前来的姐姐蒋莉发生了争执。在双方的争执中,审理法官才大概明白了两兄弟与母亲发生隔阂的根源。
原来,张淑发老人二十年前开始做生意,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但前几年老人将所经营的餐馆交给女儿蒋莉打理,并将大部分积蓄都转交女儿用于扩大经营,两兄弟对此颇有微词;小儿子蒋乐曾被放在伯伯家寄养多年,蒋乐觉得自己和母亲感情并不亲密。但姐姐蒋莉显然并不认同两兄弟这样的理由,她甚至觉得两人是故意逃避义务,“餐馆后面都不好做了,母亲身体不好了,生意开始亏本了,这些你们根本不能体会。就算母亲的积蓄给了我,这几年母亲生病吃药都是我支出,还一直和我住在一起,也没问你们拿过一分钱啊!”
庭审快结束时,双方都冷静下来,但调解过程还是陷入了僵局。“我们兄弟今后每人愿意出200百元,以前的就不算了,我们陆续拿过钱的,而且如果母亲愿意到乡下的福利院,我们同意另外负担那里的费用,还可以经常去看她。”“不行,现在母亲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到乡下福利院条件太差,有个突发状况都不能及时治疗,而且到乡下你们就更没时间去看了。”姐姐蒋莉看到一旁沉默不语的母亲着急的回应。“那就等法院判吧,我们又不宽裕。”调解不成,两兄弟先后离开了法院。审理法官对怅然若失的张淑发说:“这两兄弟的双手都是老茧,还沾了些沙土,干的都是力气活吧?咱们那个以前的赡养费4000元是不是可以往下降点?”“我就是生气他们不来看我,另外,我这个样子不住福利院住哪里哦,这点费用他们还是能摊一些的吧。”张淑发老人讲出了心里话。见此情景,审理法官送走老人后赶紧给两兄弟分别打了电话,着重分析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并且希望两人尊重老人的意愿选择条件好一点的福利院生活。两兄弟没有明确回复,仍然要求法院判决。
“不是怕法院强制执行,是心理上觉得应该这样做了”
该院经审理后认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子女的看望义务,母亲要求两兄弟每月看望其两次于法有据,应予支持。对于老人所要求的赡养费,法院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和子女经济状况判决两兄弟分别向张淑发老人一次性补齐赡养费2000元,并自判决生效当月起每月负担赡养费600元,同时每月分别看望老人两次,对于老人的大部分诉讼请求均给予了支持。然而,这样的判决内容显然与两兄弟在法院调解中的意见有较大出入,两人是否遵照执行了是审理法官最为关心的问题。经向张淑发老人打电话求证,老人的回答让人既感欣慰又有些许难过,“都拿了,有时间就来看我,还带着孙女,我很高兴,就是身体真的一天不如一天了,只怕享不到好久的福了”。审理法官又将此话传达给蒋乐和蒋兴,蒋兴坦承,“母亲身体大不如从前,尤其感觉今年的变化特别大,不是怕法院强制执行,也不管法律规不规定,反正是心理上觉得应该这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