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是一个普通的周三,但对她而言却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她第一次敲响法槌。
她叫郑青青,2022年1月19日,她成为了青山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名员额法官。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8年的法官助理工作经验,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她成为员额法官的能力毋庸置疑。而法官头衔给她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一种责任。她之前从事刑事审判法官助理工作。对她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从面对犯罪嫌疑人,到面对案件当事人的转换。
她第一次敲响法槌是一起离婚案件,妻子埋怨丈夫不顾家,见少离多,请求法官判处解除婚姻关系。案情并不复杂,可在庭审时却发生了意外,情绪失控哭泣的妻子,一言不发,又有些委屈的丈夫。平日里从容淡定的她有些紧张,手心沁出了汗,她只能休庭后,在庭下单独对双方开展工作。经过漫长的沟通和交流,妻子表露最多的,是希望丈夫能多给家庭一些关爱;丈夫则说为了养家,经常出差,无暇顾及,常年的争执和误解走到今天这一步。
最终,她判决驳回了妻子的离婚请求,希望他们能静下心来多想想,重归于好。
庭审结束后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一个决策,会对他人的人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法官肩负的,是成千上万来法院群众的殷殷期望。而民事案件审理中,探寻真相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最后她总结了一段话:法官应该是调和剂,化解当事人的心结,不是一锤定音的裁决。应该是显微镜,于细微处见真知,给当事人一份公正。应该是一杆秤,不偏不倚,公道自在人心。
这是一名新手法官会有的经历,也是一名党员在面对新挑战时的内心独白。工作中遇到迷茫时,法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位思考,为案件当事人多想想,怎么去为群众解决问题。我们期待着、盼望着年轻法官们的成长,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一块青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明天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