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被骗的常见类型
保健品欺诈。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保健品已经成为老年人甚至年轻人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及追求健康长寿的心理,以骗取老年人钱财为目的,销售假的、无效的、无批号的保健品,同时夸大其所售保健品的功效,让众多老年人上当受骗,榨干老年人的“养老钱”。
典型案例:某组织以免费测血压为幌子吸引老年人,通过免费体检和接送,引诱老年人参加 “专家讲座”。王某冒充医学专家,将无药效作用的保健品虚夸为疗效显著的药品,诱骗老年人购买,致使某老年人被骗10余万元。
电信诈骗。“电信诈骗”不是一个具体罪名,只是一种诈骗犯罪的形式手段。近年来,电信诈骗成了对市民财产危害最大的诈骗手法,很多老年人上当。这类骗局常见的有银行卡涉嫌洗钱、所寄邮包贩毒、冒充亲友转账等由头,通过向老年人拨打手机或固定电话,询问老年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储存金额等,然后通过恫吓、诱骗等手段,一步步将老年人诱进圈套,最终实现骗钱目的。
典型案例:某老人接到电话,说老人的银行账户涉及洗钱,需要接受警方调查,但可以通过把银行存款转到安全账户的方式,证明自身清白,但所有行动都要保密。为了证明自身清白,老人中午只身前往银行,准备把银行卡上资金共约48万元,转到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
理财投资诈骗。老年人往往有一定的积蓄、自己的住房,经济负担和住房压力较低。不法分子利用大多数老年人独居、识别能力弱、对新事物了解不深入、爱占便宜等特点,不断翻新诈骗手段,骗取老年人辛苦积攒的资金。
典型案例:某老人听销售人员说有很多外国货币和艺术品可供收藏,并承诺每半年或一年会对这些纪念品进行回收,回收价要比现在高好几万。老人心想:“钱放在那里我基本上也用不到,既然有这么好的项目和收益,为啥不拿出去投资呢。”于是在半年的时间里,他陆续购买了一批纪念品,总金额高达十万元,坐等收益。可谁知,半年过去了,所谓的高收益没见到,收藏公司已人去楼空,老人的10万元打了水漂。
怎么就被骗了呢?
1.防范意识不够。老年人在新事物学习接受能力方面的弱势地位,让他们对一些高新技术、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对诈骗分子的犯罪行为缺乏防范意识。再加上诈骗分子往往是组成团伙,分工实施不同的说服、诱骗行为,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令众多老年人放下了本就薄弱的防范意识,掉入诈骗的陷阱中。
2.孤独感增加。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因缺乏关心而孤独寂寞的心理,通过销售保健品、拉投资等方式,与老年人聊天,耐心为老年人讲解各种知识,倾听老人的需求,请老年人参加讲座、聚会,带老年人出去旅行,填补了老年人孤寂的心理,在感情上得到老年人的认同、信任,降低了对诈骗的防范能力,反而积极参加诈骗分子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心甘情愿的将钱投资给“比亲人贴心”的诈骗分子。
3.关注健康问题。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特性,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提高,易产生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过分关注,通过免费讲座、专家会诊等手段,诱导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产生怀疑,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其销售的“疗效好”的产品。
谨记老年人防诈骗六原则
戒除贪婪心理。加固心理防线,不贪图小利,不相信一夜暴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
抑制虚荣心理。不爱慕虚荣,不因盲目追求他人的赞美、认可或爱面子而落入骗子的陷阱。
强化警戒心理。遇事保持冷静,多调查、多思考,对陌生人不轻信、不盲从,个人信息要保密。
正规途径办事。多从可靠的渠道接触信息,办事通过正规途径,不抱侥幸、走捷径心理。
常与亲友沟通。遇事不急于决策,不固执己见,多征求亲友意见,常与亲友沟通和交流。
讲科学勤学习。心态乐观、积极,科学养生,不迷信;多读书看报,开阔视野,提高防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