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压岁钱是我国年节习俗之一,一般在新年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那么,从法律上而言,长辈发的压岁钱到底是大人间的人情往来,还是该给孩子?
不用担心
《民法典》
已经给熊孩子们安排好啦!
压岁钱究竟属于谁?
给孩子压岁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
应当归受赠人所有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第一款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把上述规定结合起来看就是,接受长辈的压岁钱属于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接受;长辈有权决定给还是不给压岁钱,把钱给出去之前,属于长辈本人所有;在把压岁钱拿出来交到对方手上后,这笔钱就是别人的了,这个“别人”就是受赠人。
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父母应当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不得违法处分、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或者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压岁钱归未成年人本人所有,他(她)可以委托父母保管,父母不能据为己有,也不能单纯为自己消费。当然,如果父母想用压岁钱为未成年人购买供其本人使用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给孩子报辅导班等,则不在法律禁止之列。
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受到不同限制
只能从事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只能从事跟他(她)的年龄相适应的行为,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我国法律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作出了规定。《民法典》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也就是说,虽然压岁钱归小孩子所有,但是,小孩子不能随意消费或者支配:八岁以下孩子收压岁钱必须经过家长同意,收不收大人说了算。
为了防止熊孩子搞事,我国《民法典》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简而言之,不满八岁,不好意思,你的钱你自己不能随意乱花,得由父母代为支配。
满了八岁的,也别偷着乐,你只能实施与你年龄、智力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有些家长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几千上万的给孩子发压岁钱。有些熊孩子一拿到压岁钱就去打赏主播、购买大量的游戏英雄和装备,这些大额消费如果明显超过了熊孩子目前阶段年龄、智力可以理解的范围,则是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的。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也就是说,如果未成年人对他人构成侵权,比如将别人打伤、磕坏了别人的门牙、毁坏了别人的玩具等,则应当从未成年人本人的压岁钱中优先支付,剩下的再由父母赔偿。
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压岁钱由谁保管的问题
父母应当代替8岁以下孩子保管压岁钱,不能拿去买化妆品、打麻将。要求孩子上交压岁钱时,父母不能强硬抢夺,委婉地连哄带骗才是最好的。等到孩子18周岁,这笔钱物归原主,孩子有权请求父母返还。
《民法典》第三十四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自行保管压岁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孩子会乱花。实际上,家长的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这些年,未成年人大额打赏主播、过量进行网游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未成年人对金钱的滥用行为,背后凸显的是他们尚未形成理性消费观念和理财规划意识。这说明,现在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隔离金钱的,而未成年人应当有一些对金钱的基本理解与把握。比如在如何保管压岁钱方面,家长中存在一种普遍做法,即不信任孩子、自己全部收起来,可能的确是在帮助孩子保管,但是另一方面也丢失了教孩子认识金钱、学会花钱的绝佳机会。
家长可以借着管理压岁钱的机会教导孩子合理消费和储蓄,比如把钱存起来日后用在学费上,引导孩子建立适合自己的理财观念,帮助他们学会选择和规划,这才是给孩子压岁钱的积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