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践行“司法为民”理念,青山湖区法院充分汲取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做法,以“执源治理”的工作理念,推动“执前调”工作新模式,实现“快履行、少强制、低成本、高效率”,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执前调解,“强制付”变“主动给”
因案施策,“末端执”转“源头治”
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需经过审查、立案、登记、分流、查控、送达等多个流程,对于申请执行人来说,需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成本,其合法权益能否及时兑现也无法保障;对于被执行人来说,若拒不履行,则会受到严重的法律后果。
为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深入推进执源治理工作,青山湖区法院建立“执前调解”模式:
执前六步走
审·深度阅卷:立案窗口收到执行立案后当即开展深度阅卷,精确界定执行案由,评估涉案财产转移风险,重点关注涉党政机关、涉民生、涉中小微企业、涉行为执行以及有担保财产等案件执前化解。
闻·听取意见:认真听取申请人的意见,确认申请人有无调解意愿,进一步评估执前督促和调解的可行性,并将具备条件的案件引流至执前调解岗。
查·深入调查:执前调解工作人员将积极开展询问、调查工作,全面了解义务人的财产状况、诉讼阶段的调解情况以及判决生效后的敦促情况。
定·析案定策:执前调解工作人员在前述步骤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案情,切中案件化解突破点,制定相应的敦促、调解方案。
化·因案施策:在杜绝案涉财产转移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协商确定履行方案,实质解决案件争议。
访·案后回访:建立台账,对执前调解案件进行后续跟踪,确保从源头上减少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数量,对最终无法兑现的案件及时进入执行阶段。
今年以来,青山湖区法院积极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将“执前调”广泛运用于执行案件,通过研判分析后决定是否适用“执前调”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执行案件受理数量,有效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极大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加快了胜诉当事人权益兑现的进度,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是执源治理工作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的良好体现。
下一步,青山湖区法院将不断深入推进执源治理工作,优化执行立案前督促调解机制,加强对执前和解案件筛选甄别,在源头上下功夫,更好地履职尽责,竭尽所能为当事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