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有用吗?”
“为什么要调解啊?跟判决有什么区别吗?”
“怎么才能尽快解决问题?”
面对法院工作人员关于“是否调解”的问询,不少当事人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调解和判决有什么区别?哪个更适合自己的情况?怎样才能更好维护自身权利?
别急,你的疑问法官来解答!
什么是调解和判决?
调解:民事调解是指民事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协调下,就案件争议问题进行协商,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
判决:民事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正确地适用法律,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对案件中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作出权威性的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结案的,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出具《民事调解书》;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判决结案的,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出具《民事判决书》。
法律效力有何区别?
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的主持协调下,就案件争议问题自愿协商一致达成调解协议。 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查明认定的案件事实,依法作出的权威性判定。虽然二者产生过程不同,但判决书和调解书都是法院的结案文书,在法律效力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当事人都必须履行。如果义务方在判决书或调解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内没有履行,权利方就可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哪个速度更快?
一般情况下,调解程序比较快速,节省时间。调解程序会精简很多诉讼流程,并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自愿性原则,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确认即产生法律效力,一调终局,不得上诉。
诉讼程序审限为三到六个月,还不包括可能的评估、鉴定、审计时间。一审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双方有可能不服一审判决,上诉到二审程序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调解还有哪些优势?
成本低。法院在帮助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出具调解书时,当事人只需向法院缴纳减半后的诉讼费。
履行快。经调解达成协议法院出具调解书后,对方通常会自动履行,若对方未积极履行协议内容,还可继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不管是调解还是判决,法院目的在于定分止争,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也着眼于解开当事人心结,减少双方对抗情绪,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青山湖区法院始终将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坚持调解与判决相结合,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努力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途径、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化解渠道,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